查看原文
其他

品读 | 2016年金曲奖,苏打绿专辑《冬 未了》值得关注!

2016-06-25 查太元 橄榄古典音乐

  • 如果你喜欢我,请在公众号上置顶我哟


橄榄古典音乐“深阅读”   请关注每周六第二条

文:查太元,配图:来自网络



2016年6月25日晚,第27届金曲奖将在台北小巨蛋举办流行音乐类颁奖典礼。台湾著名的流行音乐组合「苏打绿」去年底发行的「韦瓦第计划」(即维瓦尔第——编注)系列专辑之四《冬 未了》(Winter Endless),获得「最佳年度歌曲奖」「最佳专辑製作人奖」「最佳乐团奖」「最佳作曲人奖」「最佳编曲人奖」及「最佳专辑奖」等项目提名,而「苏打绿」主唱吴青峰,也因其作词的〈痛快的哀艳〉〈他举起右手点名〉两首歌曲,获得「最佳作词人奖」提名。


「韦瓦第计划」源自2009年,他们远赴台东、伦敦、北京、柏林四地,以民谣、摇滚、民乐、交响四种素材,分别打造具有完整故事包装的唱片专辑,计有《春‧日光》《夏/狂热》《秋:故事》及《冬 未了》。有趣的是,这四张专辑不但以四季为题,还各自征引一段希腊神话故事──《春》提及擅奏排笛的牧神「潘」(Pan),《夏》出现布施欢乐与慈爱的酒神「狄奥尼索斯」(Dionysos),《秋》有掌管农务及充满母性之爱的地母神「德墨忒尔」(Demeter)登场,《冬》的主人公则是遭受诸神惩罚、终日徒劳无功的「西西弗斯」(Sísuphos)。




但由于苏打绿成员之一、键盘兼中提琴手暨编曲者龚钰祺(阿龚),由于健康及兵役缘故,致使「韦瓦第计划」中断,系列专辑的后两张,则分别在2013年及2015年底才完成。


在「韦瓦第计划」初始的《春‧日光》中,录有〈交响梦〉一曲,似乎早已暗示着苏打绿的雄心壮志,压轴大碟《冬 未了》,多数曲目编配不俗的管弦声部,并邀请交响乐团合伙录音,显着地充实乐曲的表现张力。《冬 未了》除在流行乐界大放光彩、备获肯定以外,亦是古典音乐听众们,不容忽略的一项文创佳作。



高成本大制作的精品

一方麻灰色盒子,内藏精装书式的碟片包装及附册,合人民币三百元的售价,算得上流行音乐界中高档精品,即便蒐藏,亦很气派,而这样的小资精品式呈现,也与《冬 未了》的高成本大制作十分相衬。

《冬 未了》的十二首曲目,有十首编入了管弦乐伴奏,其中九首由阿龚编配,仅〈对杀人犯指控〉一首委由国外商业作曲机构EMOTIONSCORE处理。而其它不以管弦乐为主的曲目,也或多或少在原本摇滚乐的基础上,加入个别乐器音色(如圆号、单簧管等),既增添听觉感官所能接收的色彩,亦使整体作品增添了一股「斯文气质」。


此专辑主打亮点,便是苏打绿及专辑制作小组远赴柏林,邀请当地艺团参与录音工作。在《冬 未了》的主碟,及以阿龚作品为主的器乐演奏录音附碟中,由Budapest Art Orchestra担任乐团伴奏。《冬 未了》曲目现场演出的蓝光影音附碟,则由GermanPops Orchestra担任乐团伴奏。


三张碟的乐团指挥,均由Bernd Ruf执棒。而出演现场版曲目影音录製的GermanPops Orchestra,在2015年12月底苏打绿举办的「故事未了」三场演唱会中,获重金礼聘赴台,与苏打绿重现专辑曲目。


部份曲目中添加的合唱声部,由实力坚强、名闻遐迩的台北爱乐合唱团献声录制,再经录音室后期合成。《冬 未了》从概念设计、曲目编配,到团队协力、商业营销,是一次盛大的跨界派对。




管弦乐与摇滚的火花


虽然流行音乐与管弦乐的结合并不是新鲜事,但要听到「好」的作品还是比较罕见的。这边插句题外话,最近从乐友处听说了一位从前闻所未闻的「台湾管弦乐大师」,弄清后才知其是从事商业编曲的音乐工作者,我在网上看了他一小段教学视频,顿时思绪凌乱了!管弦乐编曲公式如下:钢琴或木管当主旋律,铜管作和声式节奏音型,弦乐以长音伴奏为主,第二小提琴与中提琴重複八度、大提琴与低音提琴重複八度,第一小提琴视情况来些花俏的音符……


流行音乐作曲的入行门槛较低(许多人是抱着吉他刷几个和弦就自称会作曲的),也就造成不少作品单薄、空洞。苏打绿长期运用摇滚乐团标配以外的乐器编制(如提琴、口琴),自然在听觉质感上表现出色,尤其主要负责专辑编曲的阿龚,是毕业自台北艺术大学音乐研究所的科班生,能运用的技术手法,也更为纯熟正统。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k0308c7kwfd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
苏打绿 sodagreen 《痛快的哀艳》痛快版


专辑一开篇的〈痛快的哀豔〉,华丽堂皇的音响跃然而出,弦乐颤音与定音鼓彷彿就是正经八百的古典音乐作品,随之而来的摇滚鼓组、钢琴音阶揭示谜底,看似两道高空烟花穿梭交织,擦出漂亮的闪光!而此曲中铜管及木管效果极强、气势强烈,弦乐又起到很好的媒介角色,把电音与管乐嫁接在一起,是相当具备「交响性」的作品。


此外,我也特别喜欢〈他举起右手点名〉,虽然近期吴青峰在个人脸书页面撰文,提及此作品并不必然与历史事件相关,但很多人还是喜欢将它与纳粹迫害犹太人一事挂勾……此曲的前奏是强劲有力的弦乐断奏,吴青峰以其招牌嗓音唱着片断式的歌词,电吉他的音色不时冒些对位,乃至渐强渐快处管弦齐鸣,仍是一首非常刺激、听来很有快感的优秀摇滚!


https://v.qq.com/txp/iframe/player.html?vid=g0308pt135t&width=500&height=375&auto=0
苏打绿 sodagreen 《阿他举起右手点名》 Live


作品加入了所谓「交响」元素,能使受众感到一股「高大上」的空气,讲得更直白一点,就是能放肆地「装」一把!原本的苏打绿粉丝们,少不了「编曲很大器」「交响乐团的加入让整张唱片恢弘起来」(截自豆瓣网站短评)等评价。


但另一层面,「跨界」的代价就是很难同时讨好原本「各界」的人群,死忠古典粉可能看不上这样的表现,而身体流有摇滚血液的玩家也不一定受得了这种「文化附加值」(尤其趋向「菁英文化」),乃至于在知乎或豆瓣上,出现「把交响想得太简单了」「编曲烂的不可思议」「好难听的专辑!每首歌都要加那麽点弦乐!敢不敢纯粹一点!声音越发尖的刺耳!怒给一星!」等苛评……


确实,并非碟中每首歌曲经过管弦音色加持就能成功,如〈回车诺比的梦〉的独奏圆号写得就太单薄,听起来稍感突兀(但此曲似乎就是想营造一种很空洞的氛围)。但话说回来,《冬 未了》以颇有亮点的曲目及表现手法,强大的卡司团队及高品质的演绎,作为不同音乐型态的介质,连接类别径庭之听众,是相当理想的精彩专辑。




不只是几首歌曲而已


前文提及,专辑有两张附碟:其一是以阿龚根据《冬 未了》作品改编为主的器乐演奏录音,其二是《冬 未了》曲目现场演出的蓝光影音碟。由于我没有蓝光设备,无法读取后者碟片,暂不探讨。(但部分曲目的现场演出版本影像,在各大视频网站均可见。)但我很有兴趣谈谈第一张附碟:阿龚的器乐作品演奏录音

此张附碟收录七轨音乐,前四轨是龚钰齐第一号钢琴协奏曲《冬之颂》,四个乐章均改编自《冬 未了》曲目,包括:第一乐章\适度的快板(取材自〈地平线〉)、第二乐章\慢板(取材自〈回车诺比的梦〉与〈下雨的夜晚〉)、第三乐章\活泼的快板(取材自〈他举起右手点名〉)、第四乐章\有精神的快板──庄严的快板(取材自〈痛快的哀豔〉)。后三轨,则是阿龚根据「韦瓦第计划」曲目的管弦乐改编曲,分别是〈Cold Star〉(有加入女高音蒋启真演唱)、〈Weird Cat〉及〈Four Seasons〉(加入经处理的吴青峰声音)。


这种作法,既是将流行音乐器乐化、典雅化,也凸显编曲人的创作功力。而《冬 未了》曲目化身为钢琴协奏曲《冬之颂》,又进一步开拓本专辑无限的可能性,使更多的听众愿意聆听苏打绿的音乐,甚至认识之前不一定熟悉的风格及音响。退一步说,这也是给经营日益困难的古典音乐界,另种突围谋生的思考。


图为阿龚


若要鸡蛋里挑骨头,找出些问题,那就是本专辑的声音属性,古典音乐听众或较不习惯:虽然专辑很慎重地彷效古典名碟制作方式,列出乐师编制名单,也将选用的独奏钢琴型号写出(Bösendorfe Model 214 Limited Edition Beethoven),但整体录音方式仍是商业流行的多轨混音,所以音场的人工味较重,没有传统管弦乐的「空气感」,换言之虽然有古典元素,但呈现的声音仍是流行通俗的,这说不上是严重的缺点,只是听觉习惯差异。而钢琴协奏曲《冬之颂》,在创作手法上略保守,大抵是钢琴主奏旋律(也有尚佳的变奏)、管弦搭配,未有更多的协奏交杂发挥,较为可惜。


今年六月一日,台北爱乐合唱团联同台北爱乐管弦乐团,在台北举办「《光阴的故事》──罗大佑经典作品音乐会」,特邀龚钰祺、李哲艺、冉天豪、黄俊达编曲,并上演阿龚编配创作的《佐道幻想组曲》。在此赘言一句:流行乐与古典乐的交织本非稀奇事,前人也做得很多,但不知为何,无形的门槛及鸿沟却仍然存在,难以打消。如今苏打绿《冬 未了》专辑以高成本大制作,提供甚好的品味给听众,岂不应是乐界(无论流行或古典)应当喜闻乐见之事吗?



* 请关注每周六第二条 橄榄古典音乐“深阅读”点击标题可以查看往期干货


品读 | 除了德彪西和拉威尔,“世纪末”法国作曲家还有些谁?

品读 |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音乐是什么样的?

品读 | 许忠:报国之心驱使我回来

品读 | 以歌剧《白鹿原》致敬天国里的陈忠实

品读 | 泰戈尔也是作曲家? 以及那些受泰戈尔影响而创作的音乐作品

品读 | 新出版的华人音乐唱片,哪些值得一听?

品读 | 威尔第的“莎士比亚”情结

品读 | 你知道勃拉姆斯最爱的咖啡馆是哪家吗?

品读 | 我们为什么要听“老唱片”?

品读 | 什么是“狂飙突进”时期的音乐?

品读 | 德彪西,不只是“印象派”

品读 | 如何欣赏巴赫《马太受难曲》?

品读 | “鳟鱼之父”舒巴特,丰功伟绩奈何无名

品读 | 好一朵“牛掰的”茉莉花!

品读 | 被骗很多年:原版《恭喜恭喜》不是新春音乐

品读 | 今天,我们如何欣赏莫扎特?

谢谢你,亲爱的克劳迪奥 | 写在阿巴多逝世两周年之际 

品读 | “惊愕”?你们现代人真会玩

品读 | 新年音乐会后 ,我们还能听哪些版本的施特劳斯

品读 | 在这个暖冬,来听听这部名为“厄尔尼诺”的歌剧

* 看完“深阅读”,你还需要一本为音乐而生的杂志:《橄榄古典音乐》杂志2016夏季刊开始预售!



Q合作、投稿?

A:请邮件 liujie@ganlan.com.cn

Tips:猛戳阅读原文参与《橄榄古典音乐》杂志众筹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